欢迎访问 广西大学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院动态 - 全国县域经济 - 正文
县域经济 该如何谋划?
发布时间:2021-05-13    作者:      信息来源:搜狐网

有相关学者表示,以县域竞争为代表的地区间竞争,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并称这个制度是最有增长效率的制度。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县域经济的成功逐渐被社会所关注。自1991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和有些社会研究机构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靠前的县级行政区进行评价,百强县的概念从此流传开来。

 

 到了2020年,工信部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于近日发布了新一期《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根据报告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0%的GDP,县域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所谓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最佳桥梁,也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所在,是乡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其发展的方略方式、速度力度、效果效益等对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关键性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借助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来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县域既是承接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的重要拓展区,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区域。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区域经济单元,能够在区域内更好地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等作用。发展县域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多益处——


 

(一)有利于从根本上做强农村产业、实现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摆在首位的是产业兴旺。但大部分乡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并不具备支撑大规模产业发展的条件。一方面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在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多局限于农家乐、批发部、农畜牧产品初加工、小型工厂等小规模企业。


    另一方面是囿于乡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基础条件及产业集聚能力不足等现实条件,难以承接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也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开发。尤其是在恪守“生态宜居”的前置要求下,发展产业的范围、门槛更高。


    
此外地理条件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如我国中南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地带,农村产业发展受到限制较多。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乡村产业振兴既要因地制宜在乡村发展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更要通过借助于大力发展县域大产业来支撑、配套、带动。


    通过借助县域经济,尤其是园区经济的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县域产业在物流、用工等生产成本和住宿、交通等生活成本相对中大型城市明显较低的优势,进一步释放县级城市在产业布局、创业就业、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区域便利性和城市集聚性,依托县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发展,可显著提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


    同时,通过补足强化县域产业链,推动实现农业产业从单一农产品销售到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转变,并且大大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到工厂的距离,不断降低成本,促进产品增值、农民稳定增收,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农民实现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


 

(二)有利于从源头上培育乡风文明、加强村级治理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是人力资源。但受限于农村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和大部分乡村地区相对薄弱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成为必然。因此,通过在县级城区、园区、特色小镇等地域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势必将充分发挥县域作为距离乡镇、农村最近的区划优势。


    而县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较低的往返成本,将有利于县级城市承接好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吸引他们回县就近就业创业,既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又为县域发展拓展了消费能力,还从根本上留住了人力资源。


   
在县城务工的农民在创收的前提下可以主动兼顾好家庭建设,营造家庭文明、构建幸福家庭,还可以自觉参与维护好生态环境,守住绿水青山、保住清新空气。县乡两级政府也能对其实现更加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从而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行动,助力乡村展现崇尚科学文明的新风尚。


    同时可以积极引导乡村居民、本土能人回归村级治理,服务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有效推动居民、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助力乡村呈现治理有序的新境界。


 

(三)有利于从实质上重塑城乡关系、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仅带动城区加快发展,更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村腹地的经济活力,推动城乡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相比一线大城市,县级城市拥有城区到乡村以及田间到市场、到舌尖的距离最短,农民融入城镇成本最低等县域独特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过去5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2017年更是达到了58.5%。但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县级城市远远低于这个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县域经济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只有通过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才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科学融合发展的目标。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空间是县域经济体系,通过县域特色城镇文化的发展可以加快县域经济转型,探索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在下文中我们将举例对围绕泗洪县域城镇构建地区文化发展的模式进行梳理与分析。这包括三个步骤:首先,在国家、省域和县域三层视角下审视泗洪县的城镇文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其次,具体剖析泗洪城镇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机遇;最后,从文化空间、文化价值、集体记忆、生态循环和文化富民等方面提出泗洪城镇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为县域城镇文化的发展提供具体的参考借鉴。


1、注重战略空间的营造与体现
    从大空间格局上看,在找准游览主体后,建立与主要游客来源地的空间联系十分重要,可以构建大城市的旅游卫星城,或对地区的旅游功能进行某方面的补充。如河北蔚县着力打造首都北京的休闲旅游胜地。在内部空间上,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做好景区间的联结工作。尤其应当以特色文化为先导,紧扣县域文化发展内涵,将旅游各要素围绕特色文化主题串联起来。以安徽郎溪为例,协调好县域九个乡镇的文化定位,以“九德郎溪”为文化体系与品牌,不仅避免了内部文化同质性竞争的问题,更以错位发展相互助力,共同推动县域文化建设向纵深化发展。


2、城市文化构建形成多元、立体的系统
        县域文化建设尤其应抓好各个层面的文化设施、活动建设,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文化发展系统。确保村、镇、乡、县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与品牌核心活动,确保人人能够享受到文化福利,人人能够参与到文化建筑中来。如江阴,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需求,分级建设有发挥强大集聚效应的城市标志建筑、老城区的居民文化场所,在商业圈注入文化元素,在各镇、街道建有功能完善的文化服务中心,各行政村、社区都建成了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以及农民自助读书服务网点等,泗洪也可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文化系统建立起来,结合自身文化特色继续丰满。


3、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

        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独特性与无可替代性的集中体现,充分挖掘独有资源,或将已经普遍化的资源加工演绎为上乘的独有文化资源是通用且有效的方法。地方文化特色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体验,任何没有本土文化作为基础的空中楼阁不能给予他人对某一地区的辨识性与认同性。找准发展路径,立足自身打造精品文化,形成整套生活服务、城市品牌、休闲娱乐的特色本土文化。无论是韩国全州的韩式文化,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文化,还是河北蔚县的民间剪纸与民俗过大年,将最具地方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提炼再造,正是文化更新与传承的有效路径,更是走向世界的根本文化支撑。泗洪有世界独有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利用好本土文化,打响地方特色名牌。


4、本土文化对接国际标准
         虽然做的是本土文化,但想做出名堂、做出名气必须要有国际化的战略视角和标准。文化建设毕竟是迎合现代人,尤其是居民的需求,文化够土、够原汁原味,服务水准够高、够现代化才是当今人们所追寻的理想境界。即使只是一道石锅拌饭,也能做到米其林三星级餐厅的标准;即使只是一排房屋也能坚持宜居舒适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融入生活每一细节处的文化和尊重怎不令人心动。泗洪的资源禀赋凛然,在世界级文化资源的条件下,能否以国际标准的高起点统筹县域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日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一贯化体系化的高标准文化、服务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5、文化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相融互通
    当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虑到文化发展时,看似飘渺的文化概念才能落为实体,体现在一座城市的每一处细节中。有了地方发展的支持,文化产业面能够得以扩宽,产品线得以拉长,建设成本与运营宣传成本都会大大降低。充分借力地方建设的公共资源在地区文化建设初期是低成本高效率的不二选择。泗洪县域文化建设,应积极与公共服务、产业建设、经济发展相结合,利用经济建设的各方面资源充实力量,接力发展。


6、支柱产业与周边产业多业联动
        在围绕已有主体产业进行发展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已有产业形成的经济、文化优势,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形成多业联动。如围绕文化旅游,相关民俗产业、表演产业都应借力发展,同时带动特色农业、清洁工业、会展经济等方面发展。想打好文化牌,文化产业需有自身的绩效指标,文化展业如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也应有长远考虑。针对泗洪地区,产业联动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效益。


7、宜居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
        城市的建设无疑应当以人为本,宜居为本,城市文化的建设更应当突出体现这一点。在建设过程中注意避免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注重品质与质量。宜居也体现在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无论是新城的建设,还是老城古镇的改造,都应着力保护历史风貌和长期积累的人文氛围,找到尊重地区传统和营造现代居住空间的结合点。泗洪可对老城区进行现代化便捷性的居住改造,同时在新建社区中加入对地方文化元素的运用。


8、市民素质提升是城市文化塑造的基础
    市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正是城市文化最主要的体现。市民素质的提升关系到整个城市文化的发展走向和城市形象,因此加强市民文化教育与引导是需要长期进行的一项工作。良好的环境与正确的文化引导相结合,市民文化会逐渐向良性循环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我国县域面积占近90%、人口占70%、经济总量超过半壁江山。可以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县域、短板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应有之义。


十四五”时期到来之时,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抢抓机遇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激活内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关键步骤和重要基石,意义重大、正当其时。


1、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县域核心竞争力

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创新驱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具有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县域经济新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创新主体的培育、支持,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支撑产业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县域工业由追求规模质量向追求质量效率转变,借助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结合县域实际有选择的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挖掘特色资源、文化、区位优势,满足县域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积极放大生产服务能力。


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县域特色发展空间

在“十四五”期间,县域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新的发展增长极进行规划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载体等方面全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推动城镇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优化教育资源、医疗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新型产业载体建设,重视产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增强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


3、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科学提出县域深化改革开放的顶层方案,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构建县域在产业、区域及对外开放方面的协同发展能力系统。推动县域产业协同发展,与都市圈内城市共建共享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促进生产要素流通,加快构建产业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区域间开放合作,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战略,积极融入都市圈发展和城市建设,带动县域经济提速提质。持续推进对外开放,紧抓“一带一路”共建、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契机,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县域企业切入国际产业链、参与国际竞争。


4、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推动资本、科技和人才进入乡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力度,探索城乡、区域、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5、努力推动绿色发展,夯实县域高质量发展支撑

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找准“十四五”时期县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做好绿色产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支撑县域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力度,支持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工作,实施绿色制造+互联网工程。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依法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做好县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